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艺术系持续举办音乐学专业系列线上讲座
      2022-07-15 08:42 作者: 编辑:成国栋    (点击: )

      为了有效对冲疫情影响,丰富和浓厚教学和科学研究气氛,艺术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持续举办十余场线上学术讲座,有力促进了音乐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建设。

      3月12日,艺术系副主任李晋东老师做了《吕梁山大合唱鉴赏》的学术报告。讲座中,李晋东老师满怀深情地追忆了冼星海、马可等老一辈人民艺术家的创作道路与艺术成就,详细介绍了《吕梁山大合唱》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过程,同时结合吕梁学院星空合唱团预演的《吕梁山大合唱》视频,分7个乐章逐一赏析,深入阐述分析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结构风格及当下排演传唱的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山西手机台、山西广电手机台、山西省演出行业协会官微平台同步直播,仅山西手机台就有1.62万人在线互动,学习研讨气氛热烈。中央音乐学院贾国平教授团队全程观看了直播并给予热情鼓励。

      4月1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王朝刚教授受邀作了主题为《运用意念致动原理,促进音乐学习、教学与表演多维发展》的学术报告。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王朝刚不断地发现和探索研究了许多重大的学术问题,比如演奏者的修养、个性和风格为什么可以转化为有意味的声音?意识、心理、思维、情绪和演奏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外部技巧操作为什么可以内化为意念的操作?得心应手的演奏能力仅仅依靠练习就能获得吗?为什么公开表演中越怕错就越出错呢?本能在乐器学习和表演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王朝刚说:“近二十年来,我始终不停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特别注重从宏观方面去把握音乐表演技能的学习与教学问题,如心理学视域下的音乐表演技能训练与教学、意念致动与音乐学习表演的关系等。”王朝刚阐释了“意念致动”这个观点,演奏技巧的最终形态是意念的操作。这个发现对于乐器的学习、表演和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意念的概念贯穿在器乐学习、表演与教学的全过程,它与每一位演奏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曹嘉琦老师分别于4月13日、5月10日、5月17日,在钢琴云课堂作了《巴洛克舞曲》、《新疆风格作品》、《陕北风格作品》的学术报告。

      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贾国平教授的热切关怀、指导下,艺术系还举办了“前沿–探索”博士后学术分享系列线上讲座,中央音乐学院五位博士后先后做了生动的学术报告。其中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黄茜于5月29日作了《中国声乐多样性演唱表达的可能性》的学术报告;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史一良于6月7日作了《多元审美与听觉体验——以《高僧传》中的转读、唱导为例》的学术报告;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陈音璇于6月9日作了《北宋音乐雅俗观再思考》的学术报告;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仲晨晨于6月21日作了《始于现实、思于审美、留于精神——陈培勋第二交响曲《清明祭》音乐分析及创作启示》的学术报告;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付莉于6月23日作了《中国室内歌剧人声创作的探索与思考——以五部中国室内歌剧作品为例》的学术报告。

      艺术系音乐学专业师生全程学习聆听了相关学术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音乐学教研室 供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