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闳约讲堂(第14讲) 刘守文:中国艺术精神的主要特征
      2021-11-25 10:12 作者: 编辑:ysxadmin11    (点击: )

      2021年11月16日,中文系原主任刘守文副教授应邀做客吕梁学院大学生人文艺术公开课——闳约讲堂,生动讲述中国艺术精神的主要特征。艺术系、中文系师生和广大艺术爱好者齐聚一堂聆听讲座,艺术系绘画教研室主任刘涛主持。

      刘守文开篇引用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的艺术观点“中国艺术精神首先是哲学”,点明中国艺术在思考方法和形象表达上的独特性。他强调,中国艺术是以哲学为根源的,是从“玄”的思维状态去思考和表达艺术的,并从四个维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细致缜密的梳理、注释与讲解。首先,“气、精、神”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异常重要,这三个概念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循环观念,其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哲学的终极法则,是基于中国的阴阳五行和天、地、人三才学说。在此观念投射下的中国艺术,其出发点是听觉艺术,是内在精神能量的表征,不能等同于西方艺术从视觉艺术出发、着重于外在形象的模拟。再者,“自然之道”代表了中国哲学的终极归宿,他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法”在艺术过程中人与自然间的道交感应,是人对自然的艺术观照,中国艺术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识”所构成的通感艺术。第三,中国艺术的状态可总结为“生机之化”,他认为中国的哲学是一种“状态哲学”,“生机”遍及“有情众生”与“无情世界”,其“化”乃人生状态,如庄子所言“一化之乘”,艺术乃人生的体验,其体验了悟时,即是艺术的精神。第四,中国艺术精神的终极追求可概括为“了悟圆融”,艺术精神不能只是简单的落在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上,其应是人生状态的体验、终极的追求、最后的顶点。讲座过程中,刘守文以广博的学识、幽默的言辞、富有感染力的讲述,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宏约讲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大学者传播高深之学问的一贯宗旨,担当美育教育的时代责任,为提高我校本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持续做出新努力、新贡献。

      附:主讲嘉宾简介:

      刘守文,男,1962年10月生,山西省孝义人,民盟盟员,中共党员,文学硕士,教育管理学博士(结业),副教授,吕梁学院中文系原主任。山西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与文学理论学会会员,吕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吕梁市政协第二、三届政协委员,民盟吕梁学院支部主委。

      历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书法理论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参与《吕梁文化大系/文学艺术理论卷》的组织与编辑并撰写导言。参与民盟市委《参政议政用语集》《参政议政知思行》《参政议政别裁集》的编审和撰稿。2017年10月,国家图书馆公开课项目,“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自我”录制,500分钟。成立“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晋绥日报研究丛书六种并出版。编写吕梁市志方言卷,待出版。2010年以来,受约讲学20余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地方学和吕梁文学。

      文/刘涛 图/贾森豪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