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研究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作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音乐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音乐部分)
    2021-05-16 10:50 作者: 编辑:ysxadmin11    (点击: )

    【前言】 红色经典音乐、美术与中国革命前进的脚步结伴而行,是一百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中引领时代、带动社会进步思想与意识的最先进文化,在作用于时代与社会的同时,也成为一种记录时代的符号。深入挖掘红色经典音乐、美术史料,感受经典音乐、美术的百年巡礼和红色思想伟力,对于回顾百年党史、凝聚奋进力量,深入推进特色艺术思政课程,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将艺术系音乐学教研室主任郭洪涛、美术学教研室主任刘红红整理的音乐美术经典图文资料呈现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回顾百年党史,凝聚奋进力量,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肩负起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历史使命!

    《长征组歌》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红军超乎寻常的毅力,战胜了几十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越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经历十个省、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终于到达目的地-------陕西省北部。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萧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 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创作于1929年冬,记录和描述了鄂豫皖红军攻占河南商城、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斗争史实,彰显出根据地革命歌谣的基本特征。

    这是一首伴随着红军足迹传遍大江南北的革命歌曲,由民间艺人王霁初采用曾在中国多地流传的民间音调《八段锦》改编而成。歌词简洁明了、朴实真挚、直抒胸臆,曲调优美生动,抒发出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歌曲创作之初主要传唱于鄂豫皖地区,后来又流传到了四川、陕西等地区,逐渐唱遍全国。遗憾的是,王霁初在参加红军后的一次突围中,为了找回丢失的装有乐谱的口袋而不幸牺牲。

    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将这首民歌改编成合唱曲,于1964年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称《红军纪律歌》,塑造了我军作为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英雄形象,践行了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词作者是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秘书长程坦。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并成立红十五军团,在1935年10月的劳山战役、榆林桥战役之后,部队补充了许多新兵,程坦在刘华清(时任军团宣传科长)的协助下,对歌词进行新的修改,同年11月初,伴随着红一方面军重新组建,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整个红一方面军广泛传唱。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歌词有新的调整,直至1957年最终定型,即今天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此曲对于统一全军纪律、加强全军思想和作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创作于1963年,是20世纪60年代初广为流传的群众歌曲之一。歌曲为进行曲风格,创作手法简洁,旋律积极向上,节奏铿锵有力,唱出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理想、披荆斩棘,誓把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坚定信念;唱出了全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在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气概;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表现了战胜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和豪迈气概。

    《国际歌》

    《国际歌》是法国革命家欧仁·鲍狄埃作词、比裔法籍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谱曲的一首无产阶级战歌。巴黎公社失败后,作为领导人之一的欧仁·鲍狄埃于1871年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1888年,比尔·狄盖特将其谱写成曲。该曲很快被用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尤其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得到广泛传播。

    20世纪20年代,这首在俄国流行的法语歌曲,作为《第三国际党歌》翻译成中文版本介绍到中国。1920-1922年,在苏俄学习的瞿秋白根据俄文版译配了中文版《国际歌》(原版歌词为6段,瞿秋白仅选择原词的第1、2、6段)。1923年,瞿秋白回国后将该曲发表在《新青年》创刊号(1923年6月15日)上,自此《国际歌》便在中国传播。

    1923年夏,萧三、陈乔年又根据瞿秋白译配的版本重新作了修订。1924-1927年的大革命风暴,这首歌曲传遍了中国大地。经过不断地修订,到20世纪60年代,中文版《国际歌》才最终定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于1943年,原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改为现名。该曲吸取了民间歌舞“霸王鞭”的音调特点,旋律质朴流畅,节奏坚定有力,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心,揭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历史必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