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艺术系师生聆听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黄茜讲座有感
      2022-06-07 19:50 作者: 编辑:成国栋    (点击: )

      5月29日,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主办、吕梁学院艺术系承办的“前沿·探索”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学术分享系列讲座——黄茜博士主讲的《中国声乐多样性演唱表达的可能性》在线上开讲,吕梁学院艺术系师生在线认真学习聆听,深受触动与启发,现将部分学习心得整理如下,供学习借鉴。

      学习心得1(艺术系声乐教师薛佳瑜):

      本人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年的教学经历,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声乐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尚可,教学生是够用了的。因此,难免心存惰性,也经常迷茫和困惑,苦于找不到出口。听了黄老师的讲座后,思维方式瞬间打开了,猛然发现,自己的所谓专业理论知识与框架,全部都是碎片式的,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就更不会有创新力了!仅仅掌握一些基础的歌唱技能,只是声乐学习这座金字塔的最底端。好在,一切都不算晚,从现在起,我将改变思路,认真研读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沿着前辈们、专家学者们的路线,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

      本人对于古曲是非常喜爱的!但是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它的分类、演唱风格的把握等这些问题,仅仅是喜欢它的美妙诗词和动听的旋律。短短几个小时的讲座中,黄老师将她的成果做了分享,将古曲分为琴歌和现代古曲两类,分别对于它们的节奏特点、旋律特点做了分析与研究,使我明白,当下流行甚广的现代古曲深受喜爱的原因是其富有内涵、美感十足的诗词和优美的旋律;而吟诵旋律、散而不乱的节奏的琴歌,也需通过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将之好好练习和演唱,在这个过程中,更能够丰富自己的歌唱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当黄老师提到,她在演唱古曲《胡笳十八拍》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仔细研听古琴的音色、呼吸、揉弦音,找很多专家去帮助甄别和调整她的声音,我豁然开朗。原来歌唱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有非常多相关理论的支撑和借鉴,才能将作品演绎的更为严谨,表达更为准确!当听了黄老师的精彩演唱后,更是两眼放光。这样又吟又唱的语感,这样巧妙的尾音控制和留白处理,是那样的耳目一新!这样满满细节的歌声,使听众的注意力根本无暇停留在分析歌唱技巧上,而是随着歌声和生动的语言,将自己也置身于歌曲本身之中,这才是歌唱该有的境界!这也对我在黄老师讲座中提出的关于“如何平衡把握歌唱风格性和保证歌唱中音量”的问题,给出了最有力的解答!

      黄老师在讲座中提到,“顶天还需立地”,音乐一定要深入基层,扎根土壤。凡是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稳定形态的艺术形式,那都是凝结了几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瑰宝。要走进土地,走进大山,作为生长于红色土壤中的吕梁人,对于本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是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道阻且长,行则将近,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学习心得2(艺术系声乐教师薛霞):

      首先,黄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感染着我。其中说到我们现在的声乐教学中有很多词汇用的比较抽象、模糊,比如我们常说“打开喉咙,气息淌到底”,这个“打开”就可以换为“吸开”更准确,更能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气息上面等。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系统地学习黄老师这样直观的表达,让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也能做到更准确更科学。另外,我注意到黄老师引用了很多古语,可见要学习声乐不仅要注重声音技巧,还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为我们起到理论支撑,这样今后在学术研究方面才能像黄老师一样严谨治学、坚持真理。

      其次,黄老师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让人倍感敬佩。讲座中听到黄老师说她去过云贵等地采风学习,说民歌就是要原汁原味,为了学习采茶调,亲自到田野里观察了采茶的三个动作:采、掐、扔。听到这里让我体会到要学一首民歌真的没我们想的那么浅显,不是只唱会音调就行,那么我作为地地道道的吕梁人,吕梁民歌、山西民歌怎么去演唱,怎么去学习,真的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需要我去重新认识和思考的事。

      最后,黄老师精湛的演唱技术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把握也值得我们学习。黄老师作为一名博士后,不仅学识渊博,理论研究扎实,演唱水平高超,讲座上为我们展示了《胡笳十八拍》,吟诵式的演唱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了古词古曲素淡清雅的风格,黄老师强调在演唱古曲的时候要内敛,不要太外放式的表现,为我们之后学习这样的古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此外,在讲到古曲,黄老师提到了“古代琴歌的精气神”,把音乐的理解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提炼了“精神需要赋形”,给了我很多启示,学习音乐是需要综合素养的一步步提升。

      总之,听完讲座的我意犹未尽,才疏学浅,可能认识理解谈的比较浅,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黄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讲解,逐步填补我理论知识的一些空白和匮乏。感谢黄茜博士后,感谢贾国平教授,感谢中央音乐学院!

      学习心得3(艺术系声乐教师王凤平):

      我学的是民间音乐,知道语言和音乐有着紧密的关系,但对民歌演唱和语言的咬字吐字的结合关系没有深入的了解:方言的咬字吐字以及劳动的节奏对歌曲的影响,让我深刻体会到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平日总听:艺术来源于生活,今天对这句话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在自己的认识中,声乐演唱中伴奏的作用无外乎:托腔保调、烘托气氛。从未思考过声音与乐器的结合。黄老师通过自己的演唱经历认真思考了古曲的演唱,提出要做到人琴合一:人声要贴近古琴的发声、人声要衬托古琴的音色、人声要留有空白,令人深思!对黄老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敬佩!

      再次感谢贾老师对我们吕梁学院的厚爱!

      学习心得4(艺术系声乐教师郭向东):

      首先,感动于中央音乐学院情系老区、真情帮扶的壮举,感动于贾国平老师心系家乡,服务基层的情怀。其次,感触于年轻学者的笃实、严谨、专注、担当,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博士后这个群体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黄茜老师的讲授内容有传统,有传承,也有传新。特别是讲到声乐演唱四要素时,有对中国古代声乐文献的引经据典,也有自身演唱实践的经验分享。在讲述中国古曲演唱和传统民歌演唱时,讲解细致精准,示范形象生动,颇显功力。讲座中也表达出了“恪守文化自信和复兴传统文化的宗旨,才能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才能传承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展示文化自信心”“音乐的终点是文化,演唱中国古曲,最终呈现的是文化,也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构建中国声乐学派,是增强中国音乐国际话语权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之举”等观点,充分体现出年轻学者严谨的学习状态,深入细致的思考和不负时代的责任担当,令我钦佩。我也有所感悟:科学发声方法的兼容性与各种唱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在思想上将自己的唱法"画地为牢",选听作品也"画地为牢",应该广泛地接触文学、舞蹈、美术等其它相关艺术门类,摒弃狭隘性,追求艺术的广博性,追寻自身演唱的多样性;建设中国声乐学派是当代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诉求,高层专家学者的构建与引领必不可少,但基层音乐工作者的实践与思考也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我们行动起来。

      学习心得5(艺术系学生贺亚楠):

      在昨天下午有幸在线上观看了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黄茜老师的学术讲座。看了黄老师的讲座以后,让我对声乐演唱的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要想演绎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掌握科学的发声方式和歌唱技巧,要把这些基本功练好。然后掌握了歌唱方法以后,进而灵活的去应用,去歌唱不同风格的作品。

      从黄老师的讲座里面,我还体会到,声乐工作者们不可以自己擅长哪一类风格的作品,就一直停留在这一类歌曲上面,死板硬套。要在科学演唱的同时,去学习歌唱各种风格的作品,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促进中国声乐演唱的发展和进步。

      学习心得6(艺术系学生王富国):

      2022年5月29日,我有幸听到了由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黄茜老师的讲座。会议刚开始黄老师介绍了声乐由古至今的演变,从最早开始人们用大白嗓子,没有情感融入,到后来中外交流,慢慢开始有了方法,有了技巧。 接下来分别介绍,声乐演唱中重要的四个要素,声音,气息,咬字,共鸣,最重要是气息,这是初学者要非常注意一点,老师还讲了声音,最早一些声乐教师笼统的说“打开”,会让很多初学者不明白,做不到位,但是现在一些声乐教师就会用“吸 开”来代替,会更加通俗易懂。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音准、节奏训练,通过发声 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全面歇唱 发声技巧,来逐渐提高自己。通过这次讲座,我收获非常大,明确了什么是正确声音理念,科学而气息训练,我也深感到自己很多不足,离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还差很多很多,学无止境,在今后的声乐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认真。

      学习心得7(艺术系学生李娅妮):

      非常有幸,我能听到黄茜老师对关于声乐表达的可能性的一个讲座,对于本次讲座。我感受颇深的是黄老师对于气息的讲解,对于气息,我们总是轻视它的重要性,在演唱过程中对气息的控制不到位。气息太弱,声音的稳定性不够;气息过多,又会有声音零散之感。所以对气息的控制也是要恰到好处,适中的状态。还有就是黄老师提到的隐藏的呼吸气之间的情绪,黄老师以喜怒哀乐为例为我们进行示范与讲解,这也让我大有收获。在这之前我是将气息与情绪分开理解,将情绪归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中,而将它融入到气息这一细微之处是没有的。将二者的结合对于表演者来说,可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也能更熟练,自然地控制歌唱的气息。音乐是表演,也是生活,都要学会舍与得,才能更好地经营好它。很感谢黄老师的这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获益许多。

      学习心得8(艺术系学生王炳鸽):

      黄茜老师的讲座,我着重听的是声乐部分。在开口之前,先想清楚发动所有需要的肌肉,思想上建立好通道。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再开口,就会更容易唱出好听的声音。其次就是我深刻地意识到“肌肉记忆”这件事情的存在性,正如老师说的,有了肌肉记忆后,主动控制会变成下意识准备,大大减少不该用力的肌肉发力,让唱歌过程变得更轻松,声音也会更通透。目前我还处于主动意识的阶段,通过思想控制努力做到高位置共鸣,接下来我会适当,练习,力求正确方法,如老师所说少唱不错唱。其次还有一个收获是,我的气息运用和老师举例的学生有相似之处,气不够的时候会造成挤嗓子这一表现,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自查原因可能是因为追求高位置,而用大量的气息唱每个音,造成死板气不足。之后练习中,我会谨记音低顺气唱,音高努力控制叹下去。

      学习心得9(艺术系学生杨帆):

      听完这次讲座,我知道了声乐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自然和生命积累的思考和表达。声乐艺术形式在其诞生之初呈现出强烈的多样性。

      在远古时代,当时的人们通过各种节拍、声带和喉咙来释放能量。它通常是旋律、语言、舞蹈、乐器和其他手段的综合艺术表现。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声乐的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声乐艺术的语言、音乐和表演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声音、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就不能称为完整的声乐。声乐的发展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发展,艺术形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它逐渐演变为三个方面,即抒情写作、作曲和歌唱。只有当这三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时,才能向人们呈现声乐。正是由于劳动分工导致了各个领域的深化,声乐才得以产生,并且通过长期的发展演化,声乐表演变成了一个融合语言、音乐、心态的统一复合体。技巧和情感是声乐表演的基本技能,为了提高声乐表演的质量和效率,表演者应在综合表演技巧和情感的同时,兼顾声乐的多样性。没有歌唱技巧,就不可能表达声乐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也不可能反映作品的真实价值。

      整理/李慧芳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