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艺术系师生对经典红色合唱作品的理解,破解演唱实践中的核心难题,11月19日14:30-16:30,我系在弘智楼8层会议室开展“ 《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及其演唱提示”专题讲座,艺术系领导、师生共计120人参与,讲座全程气氛活泼,收获满满。


本次讲座由艺术系副主任薛佳瑜副教授主持,她在开场中简要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经典价值与本次讲座的核心意义,明确了此次讲座旨在打通“作品理解”与“演唱实践”的链接,为师生搭建专业交流平台,同时热情欢迎杨志刚主席的到来。

讲座开篇,杨志刚主席以“互动聊天式”的松弛感切入,娓娓道来,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脉络与艺术内涵层层拆解。不仅详细讲述了作品创作以来多个版本的演变历程,更逐一审视每个乐章的时代背景与故事内核,让师生们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他结合创作背景聚焦演唱实践,从咬字吐字、情绪表达的准确度,到速度力度的把控、人物角色的塑造,甚至演员服装的色彩搭配与款式选择,均进行严谨细致的分析,为师生们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演唱指导。


讲座现场,我系青年教师薛霞针对第六乐章《黄河怨》的片段进行了现场演唱,赢得杨主席的肯定以及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讲座尾声,薛佳瑜副教授作总结性发言。她认为,此次讲座既让师生读懂了经典背后的红色记忆,又为演唱实践提供了“可落地、可借鉴”的方法,同时鼓励全体师生将讲座所学运用到后续教学与艺术实践中,持续传承红色音乐文化,让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

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胡渝峰老师与薛霞老师,还围绕演唱细节与艺术处理,与杨主席进行了深入的请教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一气黄河大合唱,可抵十万毛瑟枪”,正如这句评价所道,《黄河大合唱》不仅是一部经典艺术作品,更是承载红色记忆的精神载体。此次讲座既解决了师生在演唱理念与实践中的困惑,切实提升了专业素养,也为艺术系后续红色音乐作品教学、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