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主题教育】以学促干:艺术系举办“吕梁民歌中的革命记忆”专题音乐党课
      2023-06-25 20:07 作者: 编辑:成国栋    (点击: )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吕梁民歌,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吕梁人民的生活和历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的到来成为吕梁民歌新生的土壤,同时吕梁民歌也为革命火种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吕梁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时,也创造了一部吕梁民歌的“革命史”。 为了弘扬吕梁精神, 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使青年学生便于加入,喜欢参与,乐于传递,增强感染力。通过搜集资料、整理乐谱、排练演出等新颖的活动形式,整合吕梁民歌、吕梁革命历史多种资源,2023年6月9日下午,“吕梁民歌中的革命记忆——吕梁红色音乐在大思政课中的应用”音乐会+专题讲座在吕梁学院音乐厅开讲。李慧芳、郭洪涛、薛霞三位讲述人以吕梁民歌音乐作品为载体,以史串歌,以歌叙史,用“音乐作品+党史讲述”的创新方式,把党史与音乐融为一体,用艺术语言宣讲党的光辉奋斗历程, 通过“苦难”“斗争”“解放”三个篇章,带领同学们踏入岁月长河,追寻革命历史,回忆抗战故事,讲述与表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帮助学生深刻认知、直观体悟、身体力行吕梁精神。

      主讲教师:李慧芳、郭洪涛、薛霞

      《什么人留下个揽长工》

      《交城山》

      《穷苦人儿难》

      吕梁民歌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吕梁地区(晋西北)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陕、蒙、甘、豫境内均有传播,汇聚了黄河文明和黄土文明,兼容了草原文明的元素,保留了吕梁地区方言原生态唱腔,唱词张口就来,天然雕琢,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在封建统治时期,吕梁是一个地瘠民贫、经济极其落后的偏僻山区。这一时期,反映农民苦难生活和他们对自己悲惨命运不满和反抗的歌曲,在吕梁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日军侵略碛口镇》

      《打游击》

      《八路军真勇敢》

      《军民本是一家人》

      《爱英做军鞋》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根据地人民用自己编创的大量新民歌,讴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表现了革命人民的必胜信心和英雄气概,又配以群众熟悉的曲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广为传唱。吕梁革命斗争之所以波澜壮阔、感人至深,关键在于党群军民的鱼水深情经受住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升华到“生与死”的忘我境界,绽放出至真至诚的人性光辉。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军民用同心同向、生死相依的革命激情,浇灌了这片红色热土,筑起了战无不胜的钢铁长城。

      《贺司令员到我家》

      《歌唱英雄刘胡兰》

      《欢庆胜利》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民众展现出了对民族大义的担当和赤诚奉献。晋绥边区青史永留,吕梁大地英雄辈出。以贺昌、张叔平、刘胡兰为代表的吕梁英雄,誉满华夏、千古流芳。他们坚守理想,胸怀大义,是吕梁的骄傲,是民族的精英。吕梁,这片黄土遍布、山峰耸立、沟壑纵横,完全算不上富足的土地,在烽火岁月和艰苦建设年代,锻造出宝贵的“吕梁精神”。2017年6月,在山西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郑重地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他动情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吕梁颂》

      师生合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作为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渠道,思政课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方面,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提升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方面,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厚植传统文化底蕴,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结合音乐学特色,用好“大思政课”,把党的伟大精神宣传好、弘扬好,依靠“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吕梁精神成为我校青年学生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滋养,树立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担当精神,推动形成践行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伟力的良好氛围;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专业理想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联系,逐渐成长为勇于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文/郭洪涛 图/

      关闭窗口